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是连接欧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重要地理枢纽,是全球第15大经济体,服务业占比接近70%,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尤为发达,支撑起其世界第二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西班牙人以注重饮食社交、崇尚美食体验而著称,对异域料理包容性强,形成了高度融合的民族美食消费文化。在这样的土壤中,中餐逐步从移民生存手段转向文化传播媒介。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马德里与巴塞罗那等城市已形成稳定的中餐经营生态,为中餐在西班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条件使西班牙成为观察中餐国际化、品牌重构与文化适应的重要代表国家。
从“华人内部市场”走向“文化交流平台”
近年来,西班牙中餐市场呈现出稳步扩张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自1958年首家中餐馆“大华饭店”在巴塞罗那开业以来,西班牙中餐业不断转型升级,目前,当地中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粤式快餐,高档中餐厅早已是市场重要参与者,并在近年涌现出火锅、奶茶等标准化连锁品牌,一些极具民族中餐文化的拉面、饺子馆等小餐饮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持续扩大在本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中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西班牙全国拥有2424家中餐厅,比2023年增长0.95%,其中2263家为个体经营,占比约93.36%,161家为连锁经营,占比约6.64%。
展开剩余81%西班牙中餐厅正日益凸显其独特的文化标识,中华元素与中餐文化在店内日益普及。同时,通过发布视频,中餐厅在各大数字平台建立了强大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已有19家中餐馆拥有领英主页,272家中餐馆拥有脸书主页,180家中餐馆活跃于Instagram平台,59家中餐馆拥有推特账号,17家中餐馆入驻TikTok,26家中餐馆拥有油管频道,并有1127家中餐馆拥有自己的网站。在谷歌地图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搜寻餐厅的菜单和谷歌评价里面的图片来初步判断其品质和价格。目前,马德里较便宜的中餐人均消费只需10—15欧元左右,高档中餐人均消费在60欧元以上。
西班牙中餐厅对于本土外卖平台的运营较为熟练,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餐外卖平台。AIO、RICE和MIBEE是当地流行的3个中餐外卖App,相当于国内的美团、饿了么和大众点评。不仅如此,西班牙中餐厅还广泛采用数字化工具,如线上预订平台,提高运营效率与客户黏性,并延伸出“私厨+外卖”的新型中餐模式,成为中餐创业者个性化入场的方式,尤其受到在西华人留学生群体的青睐。
西班牙中餐业的供应链体系已相对成熟,实现了专业化运作,从调味品、干货等上游环节,到食材加工、配送与物流的中游环节,再到餐厅运营的下游乃至市场推广等全环节,均有专业化的华人企业与团队提供支撑。以食材为例,部分华商和个体户已在西班牙农村地区自建菜地,种植韭菜、空心菜、上海青、大白菜、菜心等中式蔬菜,并依托温州商场、鹿城商场等华人超市完成半成品配送。中餐的品质还原主要受限于厨师的水平,厨师人员过度依赖于家庭传承和国内引进,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来看,西班牙中餐正从“华人内部市场”走向“文化交流平台”,正在经历从草根自营走向品牌连锁、从厨房操作转向标准化管理、从口味复制迈向融合创新的转型期。
文化适应与认知偏见成深层障碍
西班牙中餐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矛盾。首先,行业内部出现同质化竞争。由于餐饮业收入相对可观,餐馆全职工作的洗碗工和服务员的月薪在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城市可以超过当地工资中位数。近年来,随着中餐业态在马德里等城市迎来爆发式增长,局部街区出现单街五六家中餐馆的过度集聚。这种无序扩张导致客源严重稀释与服务同质化,且许多门店在经营两三年后便因利润空间压缩或顾客流失而被迫转型或关闭。
此外,国内品牌的下沉式扩张也对当地中餐业造成了影响。以火锅为例,近年来,小龙坎、刘一手等知名火锅品牌纷纷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开设门店,凭借成熟的供应链、稳定的产品标准和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量本地消费者与加盟商。这种“高起点、强背书”的品牌效应,使得众多华人自营餐馆陷入“开不赢、转不了”的尴尬境地,甚至导致一些老店被边缘化或主动退场。
人力资源断层与品质失控构成另一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餐厅关闭情况,也加剧了行业人力资源的短缺,尤其是熟练中餐厨师的缺口日益明显,现有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难以保障口味稳定性,尤其在传统菜系如粤菜、川菜、湘菜上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火锅、东北菜与融合菜的口味较为稳定,仍有相当一部分餐馆难以达到既能满足本地消费者、又能取悦中国顾客的双重标准。许多华人顾客因“吃不惯西餐”而在某些餐厅“被动买单”,哪怕口味平平甚至不正宗。
文化适应与认知偏见则形成深层障碍。历史上“廉价快餐”的标签仍制约中餐高端化转型。更关键的是本土化策略面临着两大困境:西班牙消费者重视用餐环境、酒饮搭配与服务体验,但多数中餐馆未适配这些需求;部分餐馆担心聚焦融合菜会丧失中国客源,若坚持传统中餐,因本地竞争压力增大也可能导致持续性亏损。这种矛盾迫使一些中餐厅最终改行做日料、韩餐以迎合当地消费者偏好,而这种偏好背后正是日韩文化通过动漫、影视等渠道多年在西班牙的持续渗透所致。
产业生态的系统性缺陷最终制约行业升级。当前中餐业仍以家庭作坊模式为主,缺乏品牌体系、标准化管理及数字化能力。食材供应链脆弱性显著:本土种植农场与跨境酱料供应商协同不足,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主流餐饮业的一半。行业培训机制缺失导致从业人员专业度不足,进一步阻碍服务品质提升。这种碎片化生态使中餐业难以应对连锁品牌的规模化竞争,亦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升级。
推动“中西融合”实现本地化创新
尽管挑战仍存,西班牙中餐市场整体呈现出向多元化与品质化演进的趋势。随着本地消费者饮食观念日趋开放,加之外来人口和国际游客的持续增长,西班牙“民族美食”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据Statista统计,去年西班牙该市场收入接近13.9亿美元,中餐位列其中首位,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8%以上的年均增速。中餐不再只是“尝鲜”选项,而逐步进入日常消费场景,已具备稳定的市场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中餐企业开始主动转型以应对竞争压力。许多新兴中餐馆更加注重品牌定位与文化表达,从空间设计、菜单结构到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力图摆脱“廉价快餐”印象,构建更具体验感与文化调性的用餐场景。一些店家尝试引入西式餐酒搭配、采用本地食材进行改良,同时保持中华料理的核心风味,推动“中西融合”的在地创新。与此同时,中餐业的职业化水平也有所提升,新一代从业者更加重视厨师培训、流程标准化和客户管理,一批具备连锁潜力的中餐品牌开始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等城市形成初步影响力。
更为长远的机遇来自全球对中餐的再认识。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餐作为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中餐国际化,西班牙各地的中餐品鉴和文化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中餐的公共形象。此外,数字化平台为中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营便利,从微信小程序、社交媒体到本地外卖系统,降低了品牌传播和用户触达的门槛。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餐正在从移民生存方式转向国际文化窗口, 在全球主流消费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发布于:北京市福盈策略,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