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能干啥?
曹县人给出的答案是“看一场大戏”。
剧院修缮暂停3个月后,7月1日,曹县“一元剧场”再次热闹开演。上演的山东梆子、豫剧传统大戏,让戏迷直呼过瘾。自6年前启动以来,“一元剧场”已经在这个鲁西南小城演出近400场,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一元剧场”不仅带来了好戏连台,还在当地撬动了一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改革。
鼓点一响,人山人海
“一元剧场”有多火?
7月15日中午,暑热虽盛,难挡戏迷热情。离大戏上演还有两个小时,曹县剧院已经迎来一批观众。一些老年戏迷拄着拐杖,甚至坐轮椅赶来,只为过一把戏瘾。下午两点,这里将准时上演时长近3小时的豫剧传统大戏《秦雪梅》。
曹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戏班多、剧种多、名家多、戏迷多。柳子戏名家张春雷,两夹弦名家王玉华,“豫剧五大名旦”中的马金凤、崔兰田,都是曹县人。在曹县,剧团所到之处,鼓点一响,人山人海。深厚的戏曲根基,让很多曹县人爱戏到了痴迷的程度。
家住曹县南关的李玲是资深戏迷,也是“一元剧场”的忠实观众。剧院修缮停演时,李玲就到公园找民间戏班听戏,总觉得不过瘾。7月1日起,“一元剧场”恢复演出,李玲和她的戏迷朋友又欢聚在这里。来自倪集街道的刘汝珍入场时还带上了三脚架,准备拍点片段发自媒体。“别看我们是县级剧团,但天天演大戏,水平很高,外边的剧团比不了。”
邵思学、陈广超更是场场不落地追“一元剧场”。演出当天,他们早早买了票,坐到了最佳看戏位置。“一元剧场”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演出近400场,像《秦雪梅》《樊梨花征西》《坐桥》等经典剧目,他们已数不清看过多少遍。
邵思学早年常跑出三五百里地看戏,还去过河南很多次,但看来看去,还是觉得曹县剧团演的大戏《樊梨花征西》《福寿镜》《刀劈杨藩》《穆桂英下山》,唱腔更对味、更正宗。他骄傲地赞叹:“去哪儿看戏,都不如在曹县看。曹县的大戏,无论哪一代演员演,都有韵味儿!”
舞台上,宰相之女秦雪梅与官宦之子商林自幼定亲,两小无猜,却历经各种波折,最终阴阳两隔。坚贞不渝的秦雪梅,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赴商府祭吊爱人,为观众吟咏一曲爱情绝唱。戏中最精彩的“吊孝”这出戏,是秦雪梅近30分钟的独场戏,年轻演员马樱芳演得悲恸哀伤,声声泣血。台下观众聚精会神,跟着抹眼泪。这部戏陈广超在“一元剧场”看了很多遍,仍觉得每次都有新看头,他能感觉到演员在唱腔、表演上的精雕细琢。“这么热,来了几百人。演得不好,大家能来吗?”
看得安心
演得尽心
“一元剧场”为何受追捧?
2019年7月20日晚,“一元剧场”首场演出在曹县剧院拉开帷幕,豫剧名戏《抬花轿》上演。500多名戏迷将剧场坐得满满当当。演出完,好评如潮。“一元剧场”一开演就大获成功,打出了名气。6年来,“一元剧场”几乎场场爆满,到了节假日,观众要提前几个小时到场买票,有时剧院过道都坐满了观众。
“一元剧场”之前,曹县剧团没有固定演出场所,邵思学就追着剧团到处跑,剧团去哪里演出,他就跟到哪里看戏。“还是剧院效果好,灯光、布景、音响和环境都好。”邵思学总觉得这一块钱“花得非常值”,不光每个人都有座位,他还发现在剧场的大舞台上,演员能尽情地发挥。
观众获益,剧团、演员也获益。
曹县剧团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团,曾聚集了不少山东梆子、豫剧名家,也储备了各类人才,但2019年之前,剧团一直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只在县城北边租了个厂房进行日常排练。除了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剧团很难有大型演出机会。
“一元剧场”启动后,剧团的表演场地不再局限于舞台车,开启了常态化正规剧院的驻场演出,演员的表演功力、乐队的演奏水准、大戏的舞台视效,得以真正发挥。“一元剧场”每演一场县财政都给予补贴,用于支付各项演出开支。剧团不仅逐渐购置了新的服化道,还重新挖掘排练了多部大戏,人员劲儿往一处使,越演观众越多。曹县剧团团长伊平君发现,“剧团彻底活了”。
“一元剧场”激活剧团,也磨炼出了一批年轻演员。马樱芳感慨,《秦雪梅》是豫剧大家阎立品的代表作,戏迷都很熟悉,这部戏仅“吊孝”一出就有上百句唱词和念白,非常费嗓子,演员唱腔功底不扎实就撑不下来。为了演好这个戏,她不断排练,回看录像琢磨角色,经常研究名家的表演,有空了还到外地看戏,不断观察和学习。“一元剧场”轮番上演几十部大戏,需要演员都做足准备,以便需要时能及时补上。马樱芳除了主攻青衣、闺门旦,还兼攻刀马旦、老旦乃至小生,目前在舞台上能驾驭的角色,都是慢慢实践、磨炼出来的。她说:“曹县的戏迷很专业,演员得演到位,要不对不起观众的信任和热爱。”
“‘一元剧场’给了演员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让作品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激发了演员的演出激情。”演员王荣花出演的《福寿镜》《樊梨花征西》很受戏迷喜欢,口碑不俗。演了34年戏的王菊,在“一元剧场”感受到了戏迷的极大热情。“只要观众满意,我们演员无论多累,也开心。”
一块钱做出了大文章
为何是一元?
“不能小看这一块钱。”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王朦解释,每场演出的门票收入,其实连剧院的电费支出都不够。作为公益性惠民演出,“一元剧场”的一块钱票价更多是象征性收费。不过,这个小小的一块钱,却让观众有了花钱看戏的感觉。“每个观众都凭票入场,维护了剧场演出秩序;一块钱的门票消费,也让观众逐步培养起买票看戏的习惯,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培育。”
启动6年来,“一元剧场”已累计演出近400场,政府投入逾260万元,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次。越到传统节假日,“一元剧场”越火爆,到了过年,更是免费连演10天20场大戏。演员高兴地看到,来看戏的观众有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观众越来越多,剧团也琢磨着怎么更好地优化服务。“收了门票,我们也将做出更多努力,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兴趣、偏好。”王朦说。
“一元剧场”演出6年来,王朦感觉很多难题被“盘活”了。“一元剧场”不仅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还撬动了地方戏曲院团管理模式的改革。王朦解释,借由“一元剧场”,曹县文旅局有机融合了县剧院、县剧团两个并列的文化单位。让原本自收自支、艰难维生的剧院,有了常规化演出,同时利用财政补贴进行了设备更新;让原本无场地、无钱缴纳场地费的剧团,有了固定排练和演出场所,真正实现了两家单位的互利共赢。2021年,曹县将县剧院和县剧团正式合并,成立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理顺了体制机制,形成了更强的创演合力。
改革为观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元剧场”解决了剧团长期无戏演,群众无戏看的困境,让戏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为延续“一元剧场”品牌,曹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从剧场服务、剧目排练到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观众希望演出增加一些新作品,中心就复排了《千古奇冤》《老羊山》《豹头山》《樊梨花征西》等十余部经典传统剧目,挖掘整理了《五世请缨》《花打朝》《泪洒相思地》《探阴山》《三娘教子》等多部传统豫剧,近50部大戏轮番演出,满足不同年龄段戏迷的偏好。观众要看新戏,中心就创排了新编历史剧《伊尹拜相》、现代小戏《父亲》《石榴熟了》、山东梆子戏曲电影《吐口唾沫是个钉》等多部作品;为了老年观众回家安全,剧场就把演出时间由晚上调整至下午……
“下一步中心将努力补充人才、补充新创排剧目,走排戏、拍戏剧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继续为观众服务。”王朦称,“一元剧场”这个惠民文化品牌会一直做下去,并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的运作模式,逐步把民间演出团体、艺人等纳入演出服务提供商,并把演出拓展到社区等多种场景中去,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福盈策略,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