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伤寒论》中,五苓散治水逆而小便不利,桃核承气汤攻蓄血而小便自利,两方皆以桂枝为引。张仲景以此一味辛温之品,在截然不同的病机中游刃有余,其奥妙何在?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早已点破天机:“桂枝利水非利水也,化气也;行瘀非行瘀也,通阳也”。一语道尽桂枝通阳化气、燮理阴阳的枢机作用。
图片
一、五苓散:桂枝如春阳融冰,重启气化之轮《伤寒论》第七十一条明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乃 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
渴欲饮水:气化不行,津液不升,虽饮水而不得润;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欲出无门;水入则吐(水逆):下窍不通,胃气上逆,拒纳新水。五苓散中,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白术培土制水,而桂枝尤具画龙点睛之妙:
“桂枝色赤入心,味辛通阳,能引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清·邹澍《本经疏证》
桂枝在此三重发力:
温通太阳经气:如春日暖阳蒸腾,重启膀胱气化之机;蒸津上承止渴:使水精四布,如云行雨施,口燥自解;透达肌表余邪:针对“脉浮微热”之表证未尽,践行 “通里兼解表” 之法。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桂枝化气之功,正是启利水之门的金钥。
二、桃核承气汤:桂枝似破晓之光,温通血脉瘀结《伤寒论》第一百零六条直言:“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宜桃核承气汤。”此证为 太阳表热内陷,与血相搏,瘀阻下焦。
其人如狂、善忘:瘀热上扰神明,灵台蒙蔽;少腹急结:瘀血凝聚,如石阻江河;小便自利:病在血分而非气分,水道通行如常!方中桃仁破血逐瘀,大黄、芒硝泻热通腑,桂枝之用尤显仲景匠心:
“桂枝辛温,能入营血,导诸药破瘀结,如风拂层云,得见天光。”——清·唐容川《血证论》
桂枝在此亦有三大深意:
辛温行血导瘀:血得温则行,助桃仁破散血结;引诸药入血分:为凉药开温热之径,直抵下焦病所;透邪出表防陷:针对太阳表证初陷之势,暗合 “攻里兼解表” 之策。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盛赞:“桂枝得大黄,则辛温不致助热;大黄得桂枝,则苦寒不致凝瘀。”寒温相济,正为此证而设。
图片
三、一药两枢:通阳化气与行血破瘀的辩证统一张仲景以桂枝为纽带,揭示水血二证内在关联:
五苓散证(蓄水):病在气分,膀胱气化失职,水液停蓄。桂枝如启动气化之枢,配苓泽引阳入阴,水行则气畅。桃核承气汤证(蓄血):病在血分,热瘀互结下焦,血脉阻滞。桂枝如破除瘀结之斧,合桃黄行温通凉散,瘀去则新生。二者虽表象迥异(一小便不利,一小便自利),却同源于 “太阳表邪内陷,三焦枢机不利”。桂枝在此一身兼三任:
为太阳经药,透达未解之表邪;为气化之药,重启膀胱蒸腾之机;为行血之药,温通脉络瘀滞之结。《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桂枝通阳之功,恰似拨云见日,使天地气交复归清明。
图片
桂枝点睛的阴阳大道五苓散与桃核承气汤,一治水结,一攻血瘀,张仲景以“小便通利与否”为辨证眼目,更以桂枝为共通之钥:
在蓄水证中,桂枝是化气行水的春阳,使津液上承下输;在蓄血证中,桂枝是破瘀通络的暖流,令血脉复归畅达。其根本玄机,皆归于 “通阳”二字——阳气通行之处,水得化而瘀得散,表里相贯,气血调和。此中至理,正是《伤寒论》跨越千年的智慧光芒:“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8条)。仲景以桂枝为笔,在人体阴阳画卷上,绘就一幅气通血活、表里贯通的生机图景!
#中医##养生##中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福盈策略,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